中国外文局

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

中国翻译研究院

首页 > 业界资讯

《人民日报》:中国关键词,讲好中国故事的支点

发布时间:2015-06-11 | 来源:人民日报

       2014年12月,有两件事儿,让人们更加关注中国语言的力量:

       19日,由中国外文局、中国翻译研究院等打造的权威解读当代中国核心话语的"中国关键词"多语平台在京发布,包括"中国特色社会主义""中国梦""全面深化改革"等5个专题的首批77条核心词汇的权威解读和阐释以中、英、法等7个语种同步发布。

24日,"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"首批术语发布仪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。首批发布的术语共81条,既包括"道""气""仁""义"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,也有"阴阳""诗言志""修齐治平"等属于交叉学科的术语,其中,个别条目如"不学诗,无以言"等术语,第一次作为学科术语被挖掘整理。

 如何让解读传统与当代中国的关键词,推进中国声音更好地向世界远播?立足当下,仍然需要我们共同思考。

 给世界读懂中国的支点

       声音的传播,故事的讲述,离不开话语体系的构建,需要词语的基础支撑。词语,不仅是代表特定意义的符号,更是精神的浓缩,历史的定位。而某些可以成为关键词的词语,就更是对社会、文化的总体状况、历史流变等的体现与反映,是思想文化的精粹。

        从传统与当代的中国关键词入手,是进行传播中国声音、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。"媒介文化研究必备经典《关键词》的作者雷蒙德•威廉斯提出一个观点,文化和传播的核心就是关键词的传播。"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指出,"皮尤基金会做了一个调查,47%的拉美人认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是民主,但是说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的时候,这个数字是零,连对我们比较友好的非洲和拉美的受众都觉得比较模糊。我觉得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形象传播中的短板就是理念和观念的传播。"

        中国关键词,正是旨在寻求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支点。

        "要讲好中国故事,就必须要构建融通的中外话语体系,要构建这样一个话语体系,就必须有能够充分准确表达中国的关键词。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做好对外传播、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基础性的工作。" 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王晓辉指出。

        谈及解读当代中国的关键词项目,中国外文局副局长、中国翻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刚毅介绍:"旨在搭建向国际社会系统解读阐释当代中国的多语种平台,帮助各国更好地了解中国。"再看 "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" 发布的传统中国关键词,同样旨在构建中国的话语和价值体系,在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赢得话语权,促进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建设。

        这些关键词"是关于中国的论述。"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王博认为,"从学术的高度,有内在研究的需要;超越学术的范畴,则是中华文化与世界的交流问题。"

        传统与当代,看似时空远隔的两类中国关键词,却都是阐释、解读中国的理念、思想文化的精华,将当代与传统交汇,用亲切、普通语言传达中国的声音,讲好中国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 如何准确表达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

        "权威、管用"是传统与现代两类中国关键词共有的功能和特点。不论是77条核心词汇还是81条术语,从筛选、立目、释义、翻译,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,有专门、权威的专家团队,提供了统一、权威的版本;同时,每条中国关键词的阐释都采取了简明释义和外文翻译的方式,降低外国读者认知的门槛和难度,有利于提升传播效果。

        但是,一个不争的事实仍然摆在我们面前,要向国际社会准确表达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,传递好关键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、思维方式、价值观念,在前进的路上,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。

       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孙海燕指出,"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是一个滚动的全链条的过程,要抓住关切去研究、融通中外去解读,再去传播、回馈、修正,我们下一步要从全链条的角度使劲。"

        中国外文局局长、中国翻译研究院院长周明伟指出了工作中面临的四个挑战:

        "有关中国核心词的研究,相当一部分精力集中在传统的中国文化文明,中国的文学、医学、历史、哲学、语言等。要向国际社会解释好这种形式的中国声音和表达,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外语,是中文,是对这些最新中文表达本身的理解,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挑战;第二,是大数据带来的翻译本身遇到的挑战,对受众定位不清,未集中精力解决最需翻译清楚的内容,这些问题如不认真思考和应对,中国声音始终传不出去;第三,依然有挑战的是目前中文起草和外文翻译之间的距离还很远,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;第四,延伸的资源还较少。"

         打造中国价值观的"维基百科"

        "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懂中国,对生活在不同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环境里的人,我们的表达不是所有人能明白。"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、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唐闻生强调,"中国关键词项目是很多人努力的成果,同时,我们还不能止于此。不仅要有增补,还要有修改;要保留一个畅通的渠道,有一个互动,不断地进行更迭。"

        针对哲学共性和历史传承问题,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建议:"哲学共性非常重要,传播的时候,既要讲自己,也要讲人家。要从人类共同的智慧,从共性的角度入手。也要注意历史性,应该在解释当代政治词条时,勾连历史传统,还要注意由共性的出发再解释个性。"

        "从传播学的角度,一个更前瞻性的建议是要打造中国价值观的'维基百科'。从长远看,一方面要影响有影响的人——各国政要、学界精英人士,更重要方面是影响容易被影响的人,即青年受众。" 史安斌指出。

        另外,相关专家还对翻译工作者前期参与问题、加强对社交媒体的推广的角度,对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。

       中国关键词,解读着中国,融通着世界。在今后的发展中,促进中国关键词的整理、译介和传播仍是一项长期任务。以中国关键词作为读懂世界的支点和窗口,推进中华思想文化的传播,维护文化主权、增强文化信心、促使传播好中国声音,讲好中国故事,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,我们充满期待!

        关于"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"

       2014年初,为做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作,经国务院批准,设立"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"(以下简称"工程"),并建立了由教育部、国家语委作为召集单位,中央编译局、中国外文局、外交部、民政部、文化部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、国务院新闻办、新华社、中国科学院、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十个部委(单位)为成员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,负责统筹协调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 "工程"的设立旨在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、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术语,用易于口头表达、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,在政府机构、社会组织、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,传播好中国声音,讲好中国故事,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、历史和文化。"工程"的实施得到了国内外多所高校、学术文化机构的大力支持。李学勤、林戊荪、叶嘉莹、张岂之等著名学者应邀担任顾问,哲学领域专家、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,历史、哲学、文艺、译审等学科领域7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其中。"工程"秘书处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。